七夕節又稱七巧節、七姐節、女兒節、乞巧節等,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,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,因拜祭“七姐”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,故名“七夕”。2006年,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古人在七夕
有哪些習俗
七夕乞巧
漢代時,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求智慧與巧藝的人文內涵,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,故亦稱為“乞巧”。如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有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的記載,這便是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。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。
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漢,流于后世。“穿針乞巧”,也叫“賽巧”,即女子比賽穿針,她們結彩線,穿七孔針,誰穿得越快,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,穿得慢的稱為“輸巧”,“輸巧”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。
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,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。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(以香瓜、 黃金瓜、 巧果、花生、紅棗等為主)放在果盆上。喜蛛,其實是一種多生于夏秋交替時節像米粒般大小的小蜘蛛,若被人發現出現在屋內或在人的身上,則視為喜事之兆。
古人在七夕
吃什么
乞巧節的食俗主要是擺設“巧果筵”,包括花糕、花點、花瓜、花果。還要盛陳美酒、菜肴于庭中,這些用來祭祀織女,禮畢就可以自己吃和送人。新鮮水果都是當季時新的,干果有五子:桂圓、紅棗、榛子、花生和瓜子。
在中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,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,俗稱“巧人”“巧酥”,出售時又稱為“送巧人”,民間認為,吃了這種“酥糖”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。
在福建,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、品嘗瓜果,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。供品包括茶、酒、新鮮水果、五子(桂圓、紅棗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、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。一般是齋戒沐浴后,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,默默許下心愿。
巧巧飯
在中國山東,這一天要吃巧巧飯,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水餃!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: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,把一枚銅錢、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,乞巧活動以后,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,傳說吃到錢的有福,吃到針的手巧,吃到棗的早婚。
七夕情緣
美味傳情
今年七夕將臨
我們希冀傳承這份古老的習俗
在七夕當日品嘗一份餃子
有中國惠農滿嘴香的陪伴
愛在身旁,幸福在碗里